【地区环境问题概述】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游,横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四川,西连甘肃,北与宁夏、内蒙古接壤,是连接中国东部与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总面积约20.56万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北向南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主要河流包括黄河、渭河、汉江等,分属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
近年来,陕西省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能源资源富集和生态类型多样的省份,陕西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如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陕南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等。同时,陕西省深入推进“美丽陕西”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清洁能源替代、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举措,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主要环境问题及现状】
一、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PM2.5污染治理:2025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降至35μg/m³,关中平原城市群实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覆盖。冬季采暖期通过热电企业错峰生产和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5%。受地形与气象条件影响,关中地区静稳天气下仍出现短期污染高值。
臭氧协同控制:夏季臭氧浓度持续处于高位,2025年O3-8h第90百分位浓度达180μg/m³(超标天数占比18%)。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00万辆,其中重型柴油车NOx排放占比达35%。全省已完成300家汽修企业低VOCs含量涂料替代,石化园区VOCs无组织排放监测覆盖率达95%。
重点领域深度治理:投入25亿元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关中地区5家大型钢铁企业实现颗粒物年减排4200吨。煤炭运输通道“公转铁”比例提升至78%,西安都市圈新能源公交车普及率达92%,但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仍是薄弱环节。
二、水土流失与扬尘治理成效显现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陕北地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0平方公里,淤地坝系完好率达88%。但榆林北部矿区开采扰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仍超警戒值,需强化边坡防护工程。
施工与道路扬尘管控:全省4000个在建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在线监测联网率超90%。西安咸阳地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95%,春季对2500公顷裸露地块实施生态抑尘。城乡结合部道路积尘负荷超标率达18%,部分施工区域抑尘网老化破损问题突出。
三、流域治理与水源保护稳步推进
地表水环境提升: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9%(超额完成85%目标),汉丹江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渭河流域氨氮超标断面占比降至5%,延河流域重点推进石油类污染物治理。西安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完成88%,但宝鸡等老工业区合流制管网改造进度滞后(完成率68%)。
水源地保护成效:陕南地区关闭或搬迁水源保护区内企业42家,汉江流域化肥使用量减少18%。陕北王瑶水库周边建成15万亩生态农田,氟化物超标率下降至2.5%,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四、固废处置与噪声治理
工业固废资源化: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5%(目标80%),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3个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园。尾矿库环境风险点位整改完成率95%,汉中重点区域历史遗留渣场治理基本完成。
噪声污染防治:通过优化城市声功能区划和建设120公里隔音屏障,2025年噪声投诉量降至0.98万件(较2022年下降35%)。
【环境监测相关政策】
《陕西省促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工业水效提升实施方案》
到2025年,重点用水行业水效和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工业用市政再生水量大幅提高,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节水制度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重点用水行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
《陕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到2025年,强化气象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服务,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有所加强,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城市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城市“热岛效应”、内涝及生命线系统风险问题明显下降,以绿地、绿带、绿道、绿廊等为主体的城市公园体系逐步形成。
《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陕西省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
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意愿的县(区)、园区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2025年底前,建成20个左右低碳近零碳排放县(区)、园区,在低碳近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应用、数字赋能、统计核算、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荐一批试点县(区)、园区申报国家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安康市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工作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29微克/立方米,不出现重污染天,优良天数不少于347天;巩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成效;“十四五”期间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削减801吨、660吨。
《铜川市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3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89天,重污染天数不超过2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885吨、395吨。
《延安市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2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344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378吨、229吨。
《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
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目标,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PM2.5与O3协同防控为主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调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面源治理,加强重污染应对,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能力。
《渭南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23—2030年)》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2023年,渭南市PM2.5浓度不超过47微克每立方米;2025年PM2.5浓度不超过42微克每立方米。渭南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十三五”末有所改善。“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2027年,PM2.5浓度不超过39微克每立方米;2030年,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咸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大气环境取得根本性扭转,空气优良率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确保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一路向“阳”。
展望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基本退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现和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让人民群众幸福感全面提升。
【环境监测需求分析】
1、环境监测需求
陕西省需构建“山地-平原-流域”一体化的智慧监测体系,重点突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动态评估(无人机遥感结合地面传感器网络)、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跨市传输精准溯源(激光雷达组网与VOCs走航监测)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同步强化陕北矿区土壤重金属与石油污染迁移模拟、能源化工基地碳排放实时核算(CO2在线监测与产品碳足迹追踪)及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闭环监管。生态领域亟需建立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成效智能评价(多光谱遥感与地面验证协同)及渭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精准估算(高分辨率传感器与流域模型融合)。碳排放监测需突出能源化工全链条碳核算(煤电-煤化工-运输系统)与生态固碳潜力评估,构建符合陕西地理格局的“分区管控、数据融合、智能决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新出台的政策要求
陕西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系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到2025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重点行业水效与废水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PM2.5浓度全面达标(如西安市、延安市等多市设定具体目标),氮氧化物、VOCs等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城市“热岛效应”和内涝风险有效缓解。到2030年,确保实现碳达峰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路径聚焦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遏制“两高”项目、发展非化石能源)、工业节水与能效提升(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水循环利用和节能技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及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在县区、园区层面开展路径探索、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构建“源头降碳-过程管控-试点引领”一体化的内陆省份绿色发展新模式。
3、优秀样板案例参考
渭河生态智慧治理系统
技术融合:
依托“5G+遥感+物联网”,构建覆盖渭河干流及泾河、洛河等重要支流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智能感知网络。
创新应用:
布设65套太阳能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获取总磷、氨氮、藻细胞数等15项指标;部署无人船巡测与无人机岸线巡检编队,AI自动识别排污口、非法采砂及河道侵占行为;建成渭河流域污染溯源与调度平台,融合水文、气象与排污数据,实现污染事件30分钟快速响应与跨市协同处置。
核心成效:
2024年渭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重要支流消灭劣Ⅴ类;沿岸生态缓冲带恢复率提高35%,土著物种渭河裸裂尻鱼种群数量显著回升;入选国家“数字河湖”典型范例,形成中西部缺水型河流“天空地水一体、预警处置联动”的治理新路径。
秦岭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
技术亮点:
集成卫星生态遥感+声纹物种识别+红外相机网络,建成全国领先的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系统。
创新实践:
构建秦岭三维生态本底数据库,动态模拟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栖息地变化;布设1200台红外相机与500套声学监测设备,实现重点物种AI识别与行为轨迹追踪;研发生态风险预警系统,2024年成功预警森林火险、盗伐及入侵物种扩散事件26起,响应效率提升80%。
核心成效:
核心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达96%以上,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持续改善;支撑形成“网格化巡护+智能研判+综合执法”一体化保护机制;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GEO BON)示范项目,为中国国家公园智慧保护提供“秦岭方案”。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系统
创新模式:
构建“能-碳-污”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推动榆林、延安地区煤电、煤化工集群绿色转型。
技术应用:
部署高精度CO2、VOCs、颗粒物监测网络,覆盖52家重点企业及园区边界;基于工业互联网实现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智能调控,年节约标煤12万吨;应用区块链建立企业环保信用与碳资产账户,实现全过程环境绩效动态评估。
核心成效:
园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28%,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3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5%,固废资源化率提升至78%;被评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相关模式纳入黄河流域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推广清单。
陕南秦巴山区水环境协同监测网络(汉中枢纽)
区域协同:
联合安康、商洛建立秦巴区域水环境监测联盟,共同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
技术突破:
应用量子点光谱传感+eDNA生物监测技术,实现藻类、病原微生物及水生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构建汉江流域污染扩散与水质预测模型,精准模拟面源污染输入与迁移规律;建成三市数据共享与生态补偿平台,实现水质异常1小时预警与跨市联动处置。
核心成效:
汉江出省断面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水源安全100%达标;秦巴区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15%,珍稀鱼类多鳞白甲鱼种群逐步恢复;入选国家“重点流域水环境智慧管控试点”,为南方丘陵山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障输出“陕南经验”。
【产品在陕西地区的应用】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主要挑战
政策与法规的有力支撑:陕西省政府已明确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作为重点任务,并设定了到2025年的建设目标。同时,《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等法规的实施,为规范监测服务、打击数据造假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营造更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
技术创新的驱动:环境监测的数智化转型为陕西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例如,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已在此方面进行探索,其展示的水环境预测预警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和噪声监测管理系统,提升了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的“揭榜挂帅”机制,也能激励陕西相关单位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仪器等重点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监测网络的持续完善:陕西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环境智慧监测网络,这包括813个大气监测站点、由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自动站构成的水质监测网等。这不仅为当前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其庞大的运行和维护需求也预示着将持续带动能力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机遇
保障数据真实准确的挑战: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是一项持续性的挑战。尽管陕西省对监测服务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并发现诸如资质管理漏洞、设备不满足要求、监测过程不严谨等问题,但部分排污单位仍存在自动监测数据超标的情况,其原因包括设施故障、工艺不稳定等。这反映出在监测机构、排污单位等多个环节,数据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仍需巩固。
应对复杂环境问题的挑战:随着环境治理的深入,监测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和精细化的要求。这要求环境监测网络不仅要覆盖更广,还需具备评估生态系统整体状况的能力,并向水生态、重金属风险预警等深度拓展,对监测的精度、范围和技术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协调发展和保护的挑战:如何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有效运行和数据质量,是一个现实课题。一些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因运行经费不足导致设备故障频发,进而影响监测数据,这正是这一挑战的具体体现。此外,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迭代,如何持续加大投入,确保各级监测机构的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也需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