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环境问题概述】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北与上海市、江苏省接壤,南接福建省,西与安徽省、江西省相连。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概貌,山地占74.6%,水面占5.1%,平坦地占20.3%,地形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海岸线总长居全国首位,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024年末,浙江省有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5个,气象卫星接收站3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5928个。全年霾平均日数40天。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88个。
重点污染问题:印染废水超标排放、管网破损与雨污混流、城镇污水直排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海湾总氮空气压力、重污染天气频发、碳排放&秸秆焚烧等问题突出等。
【环境监测相关政策】
《浙江省重点领域清洁运输实施方案》
到 2025 年底,燃煤火电、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 80%,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 80%,其中铁矿石、煤炭等清洁运输比例达到 90%,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 42%。到 2027 年,重点行业和主要港口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进一步提升,车船结构进一步优化,货运车辆充换电网络逐步完善,重点港口码头、物流通道具备新能源货运车船充换电能力。
《浙江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超低排放评估监测技术指南》
(一)有组织排放
1.手工监测数据。应满足《实施方案》“有组织排放控制指标”要求。
2.在线监测数据。按照规定开展 CEMS 日常运行质量保证工作,确保 CEMS 监测数据准确有效,且现场手工监测合格后,正常生产连续30天CEMS有效数据95%以上时段小时均值均满足《实施方案》“有组织排放控制指标”要求。
3.自行监测数据。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累计稳定运行1个月后,针对超低排放限值表中规定尚未开展手工监测的污染源及污染因子,应不低于排污许可登载频次开展一次自行监测监测结果满足有组织超低限值要求。超低排放限值表未作规定但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源及污染因子,最近一期的自行监测结果满足排污许可登载浓度限值要求。
4.DCS 运行数据。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采集生产设施:治理设施以及污染物排放数据,DCS系统运行稳定,运行逻辑符合客观事实。
(二)无组织排放
1.无组织排放源清单完整,所有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过程控制措施满足《实施方案》要求。
2.无组织排放控制设施(抑尘、除尘、负压管控、异味治理车辆高压冲洗装置等)运行正常。
3.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产尘点及车间无可见烟粉尘外逸,厂区无明显气味泄露,氨水等还原剂储罐、分配区域无明显异味厂区整洁。生活垃圾贮存及预处理环节无组织排放废气处理措施满足《实施方案》要求,鼓励设置异味在线监测;近一年来有2起及以上异味投诉反映的,应设置异味在线监测。
4.无组织排放源对应生产设施、控制措施以及监控设施信号计入全厂环境管控平台,运行逻辑符合客观事实。
(三)清洁方式运输
1.进出企业的物料采用新能源车或国六排放标准车辆比例达到《实施方案》要求。
2.厂内运输车辆原则上使用新能源车或国六排放标准车辆,3.厂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无对应新能源产品的,应满足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2025 年底前可采用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机械)。
《舟山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加快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增至384万千瓦以上,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3亿立方米左右。
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下降幅度达到上级要求。
2024年,秸秆“五化”离田利用率达到10%,到2027年达到省定要求。建立市县乡三级秸秆露天禁烧管控责任体系,完善露天焚烧高位瞭望设施和监控平台,落实“1530”闭环处置机制。
推进矿山综合整治。依法依规准入,新建露天矿山严格落实粉尘防治措施,建设扬尘监测设施。
到2025年6月,水泥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4年启动生活垃圾焚烧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7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推进重点行业提级改造。全面开展锅炉、工业炉窑低效整治,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工业源氨逃逸防控。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维护,确保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到2025年,石化企业基本完成绩效A级改造。
【环境监测需求分析】
(一)“十四五”规划内容
根据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部署,监测体系构建主要涵盖以下核心内容:
1、监测核心领域深化
碳监测评估创新
①推进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工程,建立覆盖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碳监测网络,支撑碳排放精准核算与交易机制实施。
②突破高精度碳通量监测、消耗臭氧层物质追踪等技术瓶颈,研发便携式检测设备。
水生态环境监测升级
①优化省控断面布局,221个断面Ⅲ类以上水质目标巩固率达94.6%,强化钱塘江等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
②构建”污染溯源-水质预警-生态评估”链式体系,扩展农田氮磷拦截沟渠监测点至452公里。
大气协同控制强化
①完善PM2.5与臭氧协同监测网络,开展VOCs走航监测和来源解析,建成覆盖全省的污染源实时预警平台。
②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重点区域实现7-10天精准预报。
2、数智化创新应用
技术融合突破
①建设全国首个”AI人工智能实验室”,样品分析效率提升5倍,推广水质监测机器狗等智能装备应用。
②构建”天空地海”立体监测网,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及物联网技术,实现钱塘江流域全时域监控。
数据整合应用
①打通跨部门环境数据壁垒,建立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推动监管”一图可视、一网统管”。
3、生态安全与污染防控
海洋生态监测拓展
①近岸海域布设42.7%优良水质监测点位,实施入海排污口动态监控,完成205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②建立赤潮、溢油等海洋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强化海岸带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新污染物与危废监控
①开展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筛查,构建”重点源-迁移路径-受体”全流程监测链。
②危废处置全程数字化监管,2024年填埋率压降至5%以内,支撑”无废城市”建设。
4、实施保障与目标
能力建设:
2025年前新建158座污水处理监测站,城镇污水管网监测覆盖4.7万公里。
目标设定:
短期(2025年):实现县级及以上区域监测能力全覆盖,数据质控达标率100%。
长期:建成”管理规范化、应用智慧化”的现代化监测体系,成为全国”监测2.0″示范标杆。
(二)2025年工作计划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稳中有降,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不低于97.5%。扎实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销号。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共管联治,开展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向人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制度。
扎实做好能源保供稳价。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三期项目,开工建设三澳核电二期、中石化舟山六横LNG等项目,加快建设甬绍天然气管道、荣盛金塘电厂等项目,建成投产舟山新奥LNG三期等项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确保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绿色能源占比60%以上。加强能源运行调度,深化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全省工商业电价较上年下降3分/千瓦时以上,供浙气源综合价格下降3-5分/立方米。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精心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活动。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三)重点监测需求
浙江省环境监测需求聚焦水质、大气、土壤、新污染物及辐射等核心领域,结合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呈现全面深化态势。
水环境监测需求:强化地表水I-III类水质监控,构建实时预警系统,覆盖重点流域如钱塘江等,提升智能识别能力以减少污染事件风险。
大气环境监测需求:针对PM2.5和污染物排放,完善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通过AI辅助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空气质量挑战。
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需求:构建“省控-市控”层级网络,新增790余个土壤点和195个地下水点,聚焦化工区和填埋场等污染源,实现90%县域全覆盖及数字应用升级。
新污染物监测需求:推动“监测2.0”转型,建立“三圈层”网络(核心圈-重点圈-预警圈),采用多维感知技术如高通量筛查和AI识别,覆盖抗生素等特征污染物,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辐射监测需求:强化核设施及辐射源监督性监测,建设自动监测站网络,承担事故应急和废物收储职能,确保辐射环境质量数据精准发布。
政策层面聚焦绿色技术创新,如支持清洁生产研发,并通过法规加严排放标准,驱动监测能力迭代。未来趋势显示,2025年后监测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产业集中化和技术普及,助力“无废城市”目标实现。
【产品在浙江地区的应用】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面临挑战
准确性瓶颈:复杂环境因素导致监测数据波动性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数据造假现象,影响整体数据可靠性。
结构性矛盾:中低端监测设备产能过剩,而高端仪器(如VOCs检测仪、温室气体监测设备)供不应求,供需失衡突出。
技术成本压力:智能化设备(如AI实验室、水质监测机器狗)虽提升效率,但高昂成本制约县域及农村地区普及。
跨领域协同困难:环境监测涉及大气、水质、新污染物等多要素,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与标准统一。
2、发展机遇
双碳战略催化:温室气体监测成为新增量,助力碳排放配额精准分配与交易机制落地。
AI与物联网深度应用:建成全国首个“AI人工智能实验室”,样品分析效率提升5倍;水质监测机器狗实现“四足机器人+微流控”模式创新。
天空地海立体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走航监测,钱塘江等重点流域实现实时预警,亚运会期间已验证精准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