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河北省环保专题

【地区环境问题概述】

 

河北省地处华北,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接壤。产业体系以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食品等八大产业为主导。

 

 

2023年

‌空气质量‌: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3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为250天,占比68.5%,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为38.6微克/立方米。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三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分别为316天、306天和295天,其余设区市优良天数在211天至249天之间。

‌水环境‌:

全省208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5.4%,比2022年上升1.3个百分点;Ⅳ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4.6%,比2022年下降1.3个百分点;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八大水系中,辽河、永定河、大清河、漳卫南运河、滦河及冀东沿海水系水质为优,子牙河、北三河、黑龙港运东水系为轻度污染。全省重点湖库淀中,岗南水库等14座水库水质为优;官厅水库、陡河水库、邱庄水库、洋河水库、白洋淀和衡水湖水质良好。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3%,比2022年上升6.5个百分点。秦皇岛市、唐山市辖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2024年

‌空气质量‌:

1至6月,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59,PM2.5平均浓度为42μg/m³。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张家口市、承德市空气质量较好,武安市、玉田县空气质量较差。全省167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康保县、张家口市崇礼区空气质量较好,武安市、玉田县空气质量较差。

‌水环境‌:

1至11月,全省46条入海河流入海口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完成国家考核要求。

 

【环境监测相关政策】

 

《邯郸市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城市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

全面推进环保绩效创A创优。强化“一企一策”帮扶指导,2025年全部完成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创A;分步推进铸造、炭素等其他重点行业创A创优,力争到2026年全市47个行业重点涉气企业全部完成。

全力打造环保绩效“领跑者”。坚持优中选优,综合考虑“吨钢污染物排放量”“先进生产工艺”等指标,在全省率先开展环保绩效“领跑者”创建活动,2024年打造2家钢铁企业环保绩效“领跑者”,2025年起拓展到5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行业示范标杆。

创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对全市域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摸排、科学治理,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纳入国家试点的107处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现动态清零,形成北方地区治理示范。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到2025年,市区及各县(市、区)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2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达到省定目标;市空气质量排名稳定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后十”之外;完成省下达的氮氧化物和VOCs“十四五”减排目标。

 

《国家碳达峰试点(唐山)实施方案》

到2025年,唐山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在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能源与资源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对全国老工业城市碳达峰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到2030年,唐山市试点城市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6%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基础上继续大幅下降,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在钢铁等传统产业梯次达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方面形成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唐山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到2025年,全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2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持续巩固“退后十”成果。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以实际行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到2027年,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品质显著提高,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美丽河北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全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河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全面建成。

 

《廊坊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达到16%,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19%;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 (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5.03%

到2030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

 

《衡水市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到2035年,全市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衡水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河湖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缓冲带得到维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承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达到省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省定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2亿立方米。

到2030年,全市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左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61%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

 

《美丽唐山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到2025年,全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0%以上,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到4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后十”。全面完成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电、垃圾发电6个重点行业共计42家企业创A。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

到2025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1467万立方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695万立方米,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保定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果,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能力更加强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天蓝、地绿、水清、城靓、村美的生态环境基本展现。落实“两山”理论,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定样板”,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衡水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衡水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土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系统功能总体恢复。

 

【环境监测需求分析】

 

1、“十四五”规划内容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空地一体、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温室气体、噪声、辐射等全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城乡、园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全覆盖‌;完善污染源监测网络,强化固定源(工业排放)、移动源(机动车)和面源(农业面源污染)的协同监管‌;基本建成覆盖白洋淀流域、张家口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监测网络,动态监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

整合数据信息平台。建立跨层级、跨领域的大数据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文、交通等多源数据,应用云计算和卫星遥感技术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共享与精准分析‌。

提升监测能力一体化水平。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省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打造水生态、土壤监测、VOCs监测等专项实验室,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一体化监测体系‌;推进遥感监测、海洋生态监测等技术应用,加强重点流域水质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

优化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监测数据质量责任体系,统一监测标准规范,强化诚信监测理念,确保数据“真、准、全”‌。

 

2、新出台的政策要求

 

河北省出台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河北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碳达峰、水质生态、大气污染等多个领域入手提出对应整治要求,同时加大试点示范和机制创新,推进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

 

 

3、优秀样板案例参考

 

邯郸沁河(复兴区段)美丽河湖监测体系:通过构建“水质监测+智慧监管”模式,实现河道污染物动态溯源与精准治理,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质稳定达标并形成长效监测机制。

‌雄安新区“数智环保执法服务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与地面监测数据,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入选生态环境部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提升环境执法与污染源监管效率‌。

‌滹沱河(石家庄市段)生态监测工程:依托全流域水质监测站点与生态流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水环境质量动态评估与预警,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白洋淀生态监测网络:建立淀区及上游入淀河流水质自动化监测体系,结合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连续三年保障水质稳定达Ⅲ类以上,支撑白洋淀入选国家级生态修复标杆项目‌。

 

【产品在河北地区的应用】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河北省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11市的智能化扬尘监测网络,重点施工区域、交通干道监测点超5000个,实时联网率达98%。此外实现乡镇级空气站全覆盖,PM2.5浓度从2020年44μg/m³降至2024年32μg/m³,AQI优良天数比例突破70%。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VOC在线监测覆盖率达90%,建立全省VOC溯源数据库。

河北省已构建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但精细化治理与技术创新需求迫切,臭氧成为首要污染物,需强化VOC与NOx协同控制,未来需以数智化监测为支点,推动“监测-治理-产业”闭环发展。

 

展开更多
在线咨询

loading...